最新!公募基金公司2023年分类评价结果已出,要求不得做商业宣传
来源:简盈财观
这周,公募基金行业有件大事,堪称里程碑。
证监会,将给公募基金管理人分个“A、B、C”,并对它们进行差异化监管。
太好了,那是不是官方盖戳的排名要来了?
那些,以业务规模“论资排辈”、以产品业绩论风云的排名,要靠边站了吗?
究竟怎么给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呢?指标是哪些?有哪些加分和减分项?
实际上,监管层已经按照新的分类评价体系对公募基金机构2023年度的工作做了评价。
而且,还应用在业务中了。
- 1 -
A类、B类、C类,大不一样
先说,公募基金建立公募分类评价制度的目的:
扶优限劣、分类监管。
评价结果可为监管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、行政许可、风险准备金计提等,提供差异化监管的参考依据。
比如,A类管理人可优先参与创新产品(业务)试点;C类管理人原则上不得参与。
比如,一旦被评为C类,不仅检查监测力度会加大,申请设立子公司或新增业务资格等监管都会更审慎(严管后进生)。
据说,最近首批中证A500ETF产品注册,监管就考虑了2023年分类评价结果。
换句话说,首批中证A500ETF拿的入场券的,银华、嘉实、景顺长城、摩根、国泰、南方、富国、招商、泰康、华泰柏瑞等,已经排除“后进生”嫌疑了。
再比如,A类、B类、C类,会按照不同比例和上限计提风险准备金。
本次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制度修订后,
A类只有30%、B类50%、C类20%,想要拿A变得更难了(偷偷说,之前A类占50%)。
- 2 -
分类评价标准及加减分体系
我们接着看A类、B类、C类的评价指标。
首先是合规风控。
这是前置条件,并且,合规风控的评价底线由 10%提高到 20%。
这就意味着,合规风控排在后20%的机构,是不可能拿到A和B了。
合规指标,主要包括被司法、行政机关采取刑罚、行政处罚、监管措施,被行业自律组织采取纪律处分、自律管理措施等情况。
风控指标,主要评价公司治理、全面风险管理、信息系统安全、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方面。
比如,“老鼠仓”、“伪市值管理”,必须减分!
第二,服务投资者指标。
比如,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规模加分权重,更看重中长期收益率加分指标。
据悉,分类评价体系仅考虑三年、五年等中长期业绩评价指标,未将半年、一年的短期业绩纳入。
比如,增加‘逆周期’布局指标。
高位发行规模较大、投资者体验差,扣分!
若追溯到2020、2021年,估计业界会出现一片扣分、扣分、扣分的声音。
比如,新规鼓励养老、科技、绿色等主题基金。
养老主题基金鼓励长期投资;科技主题基金专注投资科创企业;绿色主题基金投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。
第三,专项工作评价指标。
比如,注重把握长期大势、积极发挥稳定市场作用,加分;
比如,投资者教育做得好,加大投资者触达面、积极宣传资本市场政策法规,加分;
比如,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、薪酬管理不符合政策导向,扣分;
再比如,政商“旋转门”执业管理内控机制不到位,扣分!
换句话说,
管理能力弱、长期业绩不佳、投资运作风险频发的公募机构,监管将更“关注”。
- 3 -
评级结果,不得做商业宣传
“简单粗暴的搞规模评价、业绩排名,对很多基金公司很不利”。
而本次监管的分类评价体系,标准一视同仁,大、中、小公募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据了解,2023年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结果里,A类评级里大、中、小型公募分布平均,多家中小型公募基金得了“A”。
比如,大型基金机构不能单纯依靠规模来“取胜”,小机构也可凭高质量的业务“弯道超车”。
另外,很重要的一点是:
公募基金管理人的分类评价结果将不会对外公开,
且公募机构不得将评级结果用于商业宣传。